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公司"门票"好买承销难做 华尔街投行遇尴尬

围绕中国最大的股票发行交易,各家投资银行之间的口水战已经结束。
随着中国工商银行(ICBC)宣布了上市承销商名单,华尔街公司之间历时多年的激烈游说和互相拆台上周四告一段落。工行计划在香港上市,筹资逾100亿美元。
胜利者是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美林(Merrill Lynch),他们将与中金公司(CICC)和工商东亚(ICEA)分享预计高达3亿美元的承销费。而高盛(Goldman Sachs)则出人意料落选。中金公司是中国国内的一家投资银行;工商东亚则是工行自己下属的投资银行。
尽管高盛拥有丰富的承销中国上市交易的经验,具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而且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士方风雷在加盟高盛之前曾供职于工商东亚,但这家美国公司最终仍无缘参与工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
中国官员表示,高盛被排除在外,是由于中国政府担心,高盛若再次介入一家四大国有银行的上市交易,将与其作为中国银行(BoC)IPO顾问的身份发生冲突。
更糟的是,在中国与高盛竞争最为激烈的华尔街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争得了参与工行上市的机会,扭转了工行先前冷落它的局面。
工行此举可能引发高盛高层进行一些反省,因为该公司传统上与中国高层关系密切——人们本以为方风雷会因此而占得先机。
但对于其它寻求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投行和公司而言,真正的教训是:高盛投资26亿美元购入工行7%的股权,并没有帮助其赢得珍贵的承销资格。
2003年,在中国方面指责其拒绝履行入股承诺的情况下,花旗集团(Citigroup)被排挤出中国建设银行(CCB)上市承销商的行列。当时,银行家们预测,购入股权将成为外国投资银行在中国金融领域赢得股票发行交易的前提条件。
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表示:“当时看来,各投行将不得不‘买门票’(pay and play)以参与中国金融服务领域金额动辄数十亿美元的交易。”
这种感觉在一年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当时,中国平安保险(Ping An) 赴香港上市融资18亿美元,而其三家股东——高盛、汇丰(HSBC)和摩根士丹利都被选为上市顾问。
但在最近这段时间,那些已经付费的投行却未能获准参与“游戏”。尽管美林是斥资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股权的财团成员之一,但还是与中行IPO的顾问资格失之交臂。
据信,瑞士信贷在赢得建行上市顾问资格之后,曾提议购入建行5亿美元的股权,但遭到拒绝。而中行上市顾问之一的瑞银集团(UBS),确实购入了中行的少量股权,但那是为了巩固这两家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
尽管高盛曾牵头一些外国公司对工行投资38亿美元,但高盛上周四仍然无缘参与工行的上市承销。
中国当局的态度之所以发生180度大转弯,乃是源自其内部的明争暗斗。一直以来,中国领导人和监管者就遭到持对立意见者的强烈指责,指责其将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的股权“贱卖”给外国公司。
中国建行去年的上市发行价较外国投资者收购股权时支付的价格高出一倍。此后,抗议之声已愈来愈大。中国建行的外国投资者包括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新加坡的淡马锡(Temasek)。
建行的两家投资者获取的这笔可观的账面利润,也引起了国际基金经理们的关注。正如其中一位所言:“如果那些投行已经以一半价格买进了中国公司股权,那他们有关中国公司多么便宜的说法就很难令人置信。”
而各家投资银行坚称,他们收购(中国公司的)股权乃是根据其自身情况作出的判断。
然而,中国方面目前对“买门票”的反感将加大华尔街公司的投资风险,因为如此一来,它们将不得不依赖于竞争对手帮助中国企业成功进行IPO,以保证它们的投资有利可图。自上周四之后,高盛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残酷的窘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