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15
- 帖子
- 206
- 主题
- 166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将演变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模式。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全流通后的资本运作思路将主导一些上市公司的发展战略,在宏观层面上则涉及到资本市场的重新定位问题。投资者应全面看待这种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变化,尤其应警惕过度的资产证券化所蕴含的风险。 近期一些G公司高管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进入全流通时代后,将采取定向增发方式把大股东的优质资产注入公司。这样有利于扩大公司资产规模,提高盈利水平。同时,大股东增持了股权,也可择机在二级市场减持变现。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运作模式在本质上就是资产证券化,即通过定向增发,大股东变现能力较差的土地、厂房等资产转化为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证券资产,从而大大降低了资产出售的交易成本。 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具有积极意义。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更多的是通过增发、配股等手段再融资,然后向大股东购买资产。由于资产交割完成后,大股东在上市公司的权益被稀释,因而新增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与其利益相关度大为削弱。这种“一锤子买卖”容易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一些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盈利能力逐年下滑,流通股东利益因此受损。在全流通环境下,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后,其权益比例不降反升。同时,大股东所持股权的变现主要通过二级市场,这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瞬间完成。为了确保股权变现利益最大化,大股东将不得不考虑所注入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因此,对大股东而言,全流通环境所提供的既是机会,也是硬约束;小股东的利益则无形中得到了保护。 然而,将上市公司仅集中定位于“资产证券化平台”也有隐忧。这一定位固然强化了证券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但也有可能削弱其配置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功能。相对于“再融资 现金收购”,“定向增发 二级市场变现”更具可操作性,因此,不排除大股东将更多的好项目自行孵化,“把甘蔗最甜的一节吃完”,再将项目装入上市公司。比起股权分置时代,小股东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小了,但他们也失去了分享上市公司更多成果的机会。 此外,全流通环境对市场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股权分置时代,面对上市公司价值高估,大股东几乎没有套利空间。但在全流通背景下,高估则可能诱发资产的过度证券化,此举无疑将加大市场的波动并导致资源的错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