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3241
- 帖子
- 355
- 主题
- 182
- 注册时间
- 2011-7-11
- 最后登录
- 2016-4-19
|
既然精算已走下“神坛”,我也不怕实话实说了。(转载)
既然精算已走下“神坛”,我也不怕弄个马甲实话实说了。
其实,从来就没有神坛。精算这个在国内被畸形追捧的所谓“金领职业”,其实是再普通不过。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在国内这样“羊群效应的重灾区”,严重划不来。
这里说的投入,包括你的智力、时间、资源、机会成本、不确定性;你的产出,包括证书含金量(硬技能)、长期收益期望。
比如,在外资银行、四大做银行风险管理,也就是做BASEL II、VaR、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等等,5年(顶多7年),上海的平均,注意是平均水平,能拿到2.5万到3万每月,还不包括任何奖金、津贴。其中的投入远远不及精算但产出肯定要超过精算N多,而且能积累银行、部分上市或非上司公司的人脉。(对天发誓,绝非意淫。如果您恰好在上海做banking riskmgmt且符合上述条件而没达到这个水平,你发消息给我,我给你联系猎头,但别忘了请我吃饭外加一个月薪水。哈哈,开个玩笑。一般到了这个阶段都是猎头主动找上门,哪还用的了我介绍。当然如果您真的有此打算,那也欢迎垂询)。
这还仅仅是普通商业银行业内这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其他基金、券商那就更别提了。每次看他们发奖金我的心就滴血啊。
而同样的5年经验,精算的产出显然无法相比,你要承受孤独、枯燥、隐忍、不确定性、人脉狭小、保险公司资源有限带来的烦恼、远离主流金融圈等痛苦,还要面对很多被白痴媒体记者忽悠得以为“精算”真是什么金领而争相挤入精算圈的干劲十足的后生,殊不知大金融行业内有成千上万的机会比精算要值钱N倍还不止。
我2001年还在大学时就见过媒体忽悠说国内需要5000名精算师,结果直到现在还有报纸、网站在引用这个观点,看见一次肺就要气炸一次。当初那个拍脑袋拍出5000这个数字的记者(或许来自某个被采访的无知人士)要暗自窃笑了,放了个屁居然能臭10年。
我同学的大老板,欧洲的精算师(不是英国的体系),以前在AXA,寿险直保、产险再保都做过,现在还在保险行业做精算的工作,但不在保险公司了。说起来,他们也不过那般。但有一点,他们都心态比较平和,典型的发达国家的所谓professional精神,不认为精算是个暴发职业,就跟普通的医生、律师一样,很多时候还不如医生、律师,撑死不过高级打工仔,顶多顶多是个中产阶级,还得长期局限在一个行业,做来做去就那么几家公司。所以,就像The Wall Street电影主角Gordon发人深省的名言:“(那些投行忙死累活的管理人员)他们不过坐坐高档写字楼和头等舱、住住五星级酒店而已。我需要的是能玩Liquidity(即“大笔的现金”)。”你想想,他自己这个投行的大佬都觉得赚不够,何况哪些被投行称为insurancepeople/shrimps的保险行业人员(别跟我说那是电影,这个电影的剧本可是老投行油条做顾问、审剧本、改台词的,而且我朋友在劳合社伦敦,同样都被资本市场搞投机的圈子所“轻视”——当然可能没国内这么严重。其实很多鬼佬的保险从业人员把保险作为家庭继承的职业,从爷爷到孙子都干保险的大有人在,不仅在英国;我曾经遇见过一个澳洲的水险核保,家里从祖父开始就做水险的broker,一直到他这一辈做underwriter,家里还有一个做broker的,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都吓着了,行业的意识形态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曾经认识个在国内保险公司做legal的律师,干了两年死活不干了,宁愿去律所审审合同。我也不说白了,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所以,传统精算师这种以“收敛性”为核心思维、帮保险公司绞尽脑汁掐成本算利润保不破产以求用续经营的人才,你究竟原不愿意从事,好生考虑考虑。当然,如果你愿意往投资精算师方向发展,也未尝不可,但那未免走了太大太大的弯路了,还不如一开始就去干资本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