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影评】从"兄弟连"看中国军事影片无法逾越的十大障碍
  最近因为伊拉克战事,一时兴起,找来了一些美军参与的战争影片来看,其中自然少不了在军事迷中口碑甚好的《兄弟连》。
  网上是这样介绍这个电视剧的:“继《拯救大兵雷恩》后,好莱坞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与两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再度合作,推出有史以来造价最昂贵的电视连续剧《战火兄弟情》(band of brothers),这个由二战期间美军在欧洲大陆作战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故事,总计拍摄成本高达1亿2000万美元。”
  全片长达十集,每集约一个小时。
  虽然是电视连续剧,内容当然是连贯的,但它的分集很有特点,就是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角色,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强化描写,得以在表现出战事进展的同时,能始终抓住人物的心理与状态,使电视剧中的人物首先树立起来,支撑起里边的战争场面的复原。
  整个电视剧节奏非常快捷,人物对话像一贯的好莱坞电影一样,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拍摄技巧上,对静止的大场面,多用摇移的长镜头,纵览全景,而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时候,则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打破构图,晃荡不宁,不惜破坏画面的清晰与完整,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这种拍摄技巧,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中有着非常成功的运用,虽然这个电视剧有着五六个导演的加盟,但似乎都经过斯大师风格的培训班速成过,所以,整个电视剧的整体风格非常一致。
  我写过对该片的每一集的点评,从宏观上讲,这个电视剧的成功,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中国的军事题材影片,于是就形成了下面的十点感受。
  ●障碍一:枪杀战俘
  记得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军枪杀德军战俘,而且杀的那么没有理由,理所当然。
  在《兄弟连》中,也多次提到杀战俘的问题。
  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后来的e连连长、当时的d连排长的史毕尔枪杀二十余名战俘的事情。
  但电视剧似乎在这里回避了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问题的交待,而采取了一种悬疑剧的方式,以一个士兵的视角,让那个杀战俘的事件虚拟化了。
  在第二集中,马拉其遇到了战俘,与其中一德士兵唠家常,后来他离开的时候,听到后边的枪声。但当时没有镜头交待是否是史毕尔真杀了战俘。
  后来,在士兵们的谈论中,出现了史毕尔为战俘递烟、然后杀了他们的镜头,但这只能被认作是对想像事件的画面交待。
  在后几集中,李普曾经吞吞吐吐地问史毕尔真相,史毕尔对他是否杀战俘不置可否,但他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你注意过吗,这种故事每个人都说是从在现场的人那里听来的,可是当你去问那个人,他又会说他是从另一个在现场的人听来,这没什么稀奇,”。
  史毕尔在谈到自已为什么没有对这种传闻进行否认的时候,用了罗马的一个比喻,借此事隐喻了他为什么没有澄清事实,他说:“或许特西斯知道让人以为他是罗马军团中最狠毒最强悍的角色,有其存在价值。”
  史毕尔在这里暗示了他没有否认他杀战俘的事实,是因为他想让大家知道他的心狠手辣是符合战场的规律的。
  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喜欢温特斯的关爱士兵,但是真正象征美国军人实质的却是史毕尔。
  与索柏相比,他同样是冷酷无情,他的理论,是因为他面对的战争。他在第三集中开导胆怯的布洛依的时候,提出军人要“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
  虽然电视剧没有对史毕尔是否真杀战俘采取了一种虚拟化的交待,但杀战俘在美影片中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经常表现的现象。
  在这个电视剧中,温特斯让手下押送战俘的时候,就让士兵拿出枪里的子弹,只留一颗,以防止士兵滥杀战俘,说明当时杀战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九集在表现美军进入德国史徒佐堡时,浩荡的车队边上,是美军赶出德军,然后让他们下跪,从后面对准脑壳开枪,其动作就像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军枪杀犹太女的那种镜头。车上的新兵惊愕地看着路边的一切。而老兵则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在最后的一集中,李高特和他的兄弟们找到一个德国集中营里的老军官,并开枪射杀了它。相对而言,比较理智的韦伯斯特百般阻拦,也无法平息李高特作为一个犹太人身份对德军的强烈的复仇愿望。
  相比之下,中国军事片中想都不敢想杀战俘的事。即使有,也不敢表现。小时候看《地道战》、《铁道游击队》这样的影片,对日本投降的军队,从幼稚的想法出发,恨不得把他们杀光而后快,但这些电影中非常收敛,竭力表现中国人的理智。当然,《地道战》中采取了一种折衷处理,表现日军负隅顽抗,杀之有理,也算是一种变相的杀战俘吧。
  在冯小宁《紫日》中,倒是看到杀战俘的事情,那个日本少女冲向正在进行自杀的日军,日军向她开枪,致使她倒地,中国农民与苏联女兵这时开了一辆战车过来,名正言顺地杀战俘,但这种处理方式太没有必要,本来日本兵就要自杀的,你这时候和他们硬拼太缺少智慧了吧。
  另外,我顺便提一句,从这次伊拉克战事的情况来看,伊军并没有大肆杀美军战俘,不然的话,如果伊军中有一个史毕尔的话,那个美丽女兵林奇就不会再让好莱坞出来拍一部新时代的拯救行动了。
  ●障碍二:抢财劫物
  影片中的美国大兵虽然有兄弟情,但有些地方也与强盗无异。
  战场上的美国兵运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强盗的逻辑(就事论事,有看不惯这种说法的网友不要太激动,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的,仅仅是就事论事的),谁先看到、谁先抢到就是谁的东西。
  从第二集开始,美军士兵就开始了他们在争抢财物的互不相让。这一集中,他们争抢的不过是已牺牲士兵身上的留存的枪弹,这时候他们奉行的正是先下手为强的原则。
  胡伯乐打死了一个骑马的德军,获得一把鲁格手枪,成为他的私有财产,当然他被这支枪打死了,应证了一句不知从什么时代开始流行的话:最大的爱枪者就是死于自己心爱的枪。姜文在《寻枪》中死于枪,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实现了由古及今一个爱枪者最伟大的死于自己枪下的梦想。
  尼克心情不悦,外出找酒,看到一个卖酒的杂货店,立即砸开店门,德国居民从楼上怒吼,把尼克赶跑了。
  在最后一剧中,温特斯与原来的一排长哈利进入希特勒精神大本营的一家旅馆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金银餐具,哈利立刻动手往袋里装,温特斯也不甘示弱,拿下钢盔,往里装胜利品。此时不拿白不拿,用哈利的话来说:“不管谁在我们之后进来都会把所有没钉死的全搬走。”跟进来的大概是史毕尔吧,也要沾一些油水,立刻被哈利拦住:“想都不要想。”
  紧接着发现了一窖烈酒,温特斯大度地全赏赐给了嗜酒的尼克。
  其中还有一集,表现了在床上与金发女人做爱的士兵,为他的上司,可能是史毕尔吧,准备了一套银具,然后是史毕尔端着这套劫掠来的物品,穿街走巷,来到收发中心,寄回家乡。
  经过美军的这番行动,我想欧洲能带的东西全跑到美国去了吧。
  这次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中的物品,我想不久之后也会出现在美国的一些博物馆中的。
  而我们中国电影中的士兵们,则不可能有抢掠行动。小兵张嘎就因为藏了一支战利品枪,而藏藏掖掖,像是犯了很大错误似的。
  至于顺手牵羊看到什么就顺手带什么,对中国电影中的军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反映了两种军人不同的纪律条令吧。至少我们的影视作品中不敢越雷池半步。
  ●障碍三、露水爱情
  美国大兵的多情,我们的深刻领教的。
  在《兄弟连》中,荷兰那一段相当感人。
  荷兰妇女热情地向美国军人献吻,还有一位漂亮的妇女坐在鲁兹的腿上,旁若无人地进行唇的亲密接触。不过,很快这个女人被地方组织抓走了,剪掉了头发,原来她是一个陪德国人睡过的女人。
  这里,我有一点不解,这些女人与美军长吻时,是否是她们职业性的对军人的热爱?对德军,她们床上侍候,对美军,她们似乎忘了不久前对一个军人的献身,现在,那帮的军人的敌人来了,她们也不知道把自己藏起来,又自发地跑出来,对新来的军人长吻回赠,这些女人究竟是哪一根神经发生了毛病?如果她们知道把自己藏起来,至少不会受到荷兰抵抗组织对她们的污辱啊。
  总之,这种吻是美国大兵所热爱的。
  在第九集中,出现了一个美国兵与金发德国女人做爱的场景。还表现了鲁兹(?)进入农舍中勾引德国农妇,被打了一顿的事件。美国人的处处留情的精神还是让人非常敬服的。
  最近中国公布的《美国人权报告》中就有数据,指证美国在外国留下多少多少的私生子,可见他们在运用坚船利炮的同时,也在运用鲁迅先生指出过的“生殖革命”的那一套战略呢。
  但军人的爱情在中国影视中只能是遮遮掩掩,《柳堡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军人与当地姑娘的爱情故事,但那也不是纯粹的爱情故事,他们走到一起来的目的,还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
  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观的不同,但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也实在难以可能给予这种军人与当地之间萌发的爱情以正视的可能。要跨出这巨大的正视这种爱的美丽的一步,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
  过去有小说写到士兵与地主小姐产生爱情,但那是作为腐化堕落的象征予以表现的。
  《红高梁》中写到枪毙了一个军官,就是因为他被认为是勾引了农村少女玲子。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军人对女人的唯一方式只能是伤害,似乎没有给予他们一种相爱的平等的可能,所以,只要有军人与女人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么,这种罪过肯定在于军人。

TOP

尴尬的删节(zt)

【引子】
  我的强烈抗议还是几天前,五一假期在单位值班的时候,已经快晚上12点了罢。不经意的把电视调到了CCTV-1台,很意外的发现正在转播《兄弟连》。一组的几个兄弟只有我完整的看过,于是弟兄们便围坐在一起一边听我的讲解,一边看《兄弟连》的最后一集。
  相比较央视的中译版,我还是比较喜欢原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重温这部经典战争片的兴趣。但是看着看着我就发现有点不对头了,其中在这集的最后部分卡伍德-利普顿少尉代表美军接受德军投降的一幕,我很期待的德军将军对部下的那一段讲话很莫名其妙的被剪接掉了!刚开始的时候还很疑惑,后来终于豁然顿悟: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央视!怎能允许从正面描述战败国!
  中国文化从来崇尚成王败寇,而已经21世纪的中国泱泱第一大电视台竟然愚蠢至此,我不禁又好笑又好气。剧情是在德国宣布无条件战败后,刚刚升任少尉的卡伍德-利普顿在温特斯少校的带领下去接受德军地投降。在卡伍德-利普顿少尉的允许下,带队的一名德军少将对自己的士兵做了简短的告别辞,几乎也像是对美军说的。对作战双方来说,军人是完成他们的使命而已,所以在军人之间更容易形成对对方的欣赏。
  我把德军官的发言转录如下:你们英勇并骄傲地为祖国而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种情谊只存在于战斗中。在兄弟之间,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候,彼此扶持。你们看过死亡,一起经历磨难。我很高兴能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的和平生活!——这有错吗?这要删掉吗?
  最后二集中,30万德军投降的队列,浩浩荡荡,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那些万人空巷的大场面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向来喜欢电脑特技的斯皮尔伯格相信在这里也是通过电脑特技才形成了纵横千里的兵阵的。与这些兵阵相向而过的温特斯对尼克说:“你看他们就算是战败还是带着傲气行军。”——就是温特斯的这句话也被我们的央视“不经意”的删掉了——这有错吗?
  这要删掉吗?
  描写出敌人的勇敢,敌人的顽强,不应该是对自己的污辱,而是对自己的美化与衬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敌人都不敢肯定!那么自己所获得的胜利又是什么?!德军军官向温特斯投降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枪拿了出来,交给温特斯:“请你收下这个,当作我正式的投降,少校,这样会比放在一个文书兵的桌上好。”温特斯回答到:“你可以留着你的手枪,上校。”这里,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给对方以足够的尊严。而这样的表现,在我们的电影中是无法想像的。我并不十分反对在我们的电影中丑化敌人,这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用精神上藐视对手来获得一种自尊的满足,或者说是非人化对方,来达到杀死对方的快意,为消灭对手寻找最简单的理论支持。但是,这些作品所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把对方根本不是置于平等的对手位置,好像不堪一击,所以最终也无法突出自己的战胜对方的胜利的艰难意义。所以,在掩耳盗铃般的获得一种丑化对方的快意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我胜利价值的肯定。同时,想到最近十年我国的反映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无一近现代的战争被大家记起,甚至获悉连我唯一比较喜欢的《高山下的花环》也因中越关系的改善而遭到了“禁播”!我真的替在中越战争中牺牲和负伤的英雄们鸣不平!国家利益并不是侵犯个人利益的借口,精神尚且如此,实质谁又敢寄望?!而我们就为什么不能在时过境迁之后,去反映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曾经牵动一个全民族心的局部战争呢?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以那场战争中留下丰厚的素材,来表现出我们对当时的敌人、对中国军人的心态乃至提升至对人性、生命的思考呢?还是我们的军人毫无人性?只是嗜血的战争机器?另外,像中印战争、中苏边境冲突,中越南沙之战……等等,这些题材都被封存着,总是因为从现今国际问题的种种顾虑出发,而对它们虚若委蛇。我们的军事题材影视里充斥着轻飘飘的和平,热衷表现的是军人们的苦闷与角逐(有朱苏进的小说为例),军人的牺牲与平凡(有《弹道无痕》为代表),而通过战争反映军人的至极的精神状况,却越来越难以看到了。

太牛了

[em01]

TOP

TOP

好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