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关注信贷不平衡增长的金融风险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急速下行,我国秉着“出拳重、出拳快”的原则,果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增加信贷投放。今年前5个月累计新增贷款5.84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累计新增额比2008年全年多增9261亿元;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6%,各项贷款新增量及增速均创历史新高。此轮信贷的巨幅投放对遏制宏观经济下滑,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明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民间投资和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但信贷资金投放不平衡,干扰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造成金融体系风险过高,影响金融稳定。

信贷增长不平衡的特点

间接融资挤出直接融资

一般来讲,经济下行周期时股权融资(包括并购)比信贷融资更符合经济主体行为需要,企业兼并重组、消化产能有利于经济复苏。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间接融资仍处于主导地位,信贷的大量投放以及利率的下降使得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成本大幅下降,而且在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股市下跌的财富效应导致投资者更愿意储蓄而不是进行股权投资。截至5月末,2009年沪深两市还没有一家企业发行上市,增资扩股的融资比例仅为497亿元,远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2008年全年股权融资5341亿元)。这两个方面原因导致企业大量进行信贷融资,挤占了企业直接融资需求。

TOP

政府信用挤出民间信用

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载体的政府信用扩张,确保低成本资金快速流入政府支持项目,挤出了民间投资。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表明,70%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投向了政府投融资平台,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政府投资项目贷款的超常增长挤压了中小企业融资空间。5月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8.1%,持续7个月增长,增速比上年末提高8.7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小企业资金可得性较低,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紧张,生产开工情况依然不乐观,停产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一旦货币政策收紧,由于地方政府项目投资周期长,在短期内难以压缩贷款,金融机构回收贷款的压力很可能集中在贷款期限较短的中小企业贷款,对中小企业造成二次伤害,出现信贷领域的“国进民退”。

TOP

大企业信用挤出中小企业信用

相对于大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操作成本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及信贷的“零售”特性导致中小企业信贷成本高、风险大。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大量贷款除了投向优质客户外,一部分贷款投向了经济效益不高、产能过剩或者增长前景不确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在此轮贷款增长中获益较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授信中很大一部分通过票据进行,在货币市场利率下滑幅度已连续几个月减缓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盈利空间明显缩小,银行为保持盈利稳定增长,主动收缩低收益的票据业务,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

TOP

基础设施行业信用挤出其他工业信用

此轮贷款投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贷资金的财政化,地方政府以各类投融资平台企业为载体,将借入的贷款资金投向由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起到了与地方财政投资相同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表明,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扩大内需项目的配套贷款增加较多,这些贷款基本投向政府基础设施行业。基础设施行业贷款超常增长压缩了其他行业特别是经济增长支柱力量的制造业的贷款增长。据测算,基建行业的直接投资产出乘数为0.26,是所有行业最低的,拉动GDP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过多贷款集中于比较薄弱的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不利于经济的回稳增长。

TOP

信贷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市场软约束是信贷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是地方政府出于便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体,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不是完全的市场主体,政府对其产权边界界定不明晰,管理上很难以损益、成本等经济指标对其进行市场化约束。同时,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企业投融资冲动强烈,投资项目重复建设或超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此次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更是助长了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冲动,贷款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政府投融资平台具有“官民”结合的特性,与地方财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投融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将政府投融资平台赋予与地方政府同等的信用级别,愿意为其提供资金融通支持。

TOP

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银行贷款占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低于股票市场融资成本,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成本低于企业向银行借贷的间接融资成本。由于我国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时间不长,整个融资结构尚不完善,国家往往通过调控利率、降低企业贷款资金的使用成本等方法促进经济增长,但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锁定了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并通过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务的设定而得到强化。

TOP

经济下行周期,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现象尤为突出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单笔借款数额小、笔数多,且手续繁琐,对银行的收益贡献不大。因此各国商业银行都偏好经营批发业务,重点支持自然垄断行业和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比大企业要苛刻得多,而且倾向于给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金融机构倾向压缩中小企业信贷量。另外,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抵押担保物价值下降加剧,破产倒闭风险加大,而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更加重了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造成信贷配给现象更为严重。

TOP

信贷增长不平衡的金融风险

信贷政策调整难度增大

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各国应对经济衰退和通缩的传统方法,区别在于资金的筹集方式。为了刺激经济,地方投资依赖信贷资金的高增长,但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会增加未来信贷政策调整的难度。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使得地方政府收入减少,未来政府投资增长不得不更加依靠信贷的持续高增长。如果信贷紧缩,地方政府贷款难以滚动,发生流动性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但货币当局如果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支付危机,则信贷政策调整的时效性不足,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上升。政府投资项目周期长,贷款过多投放于政府投融资平台,可能造成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被动投放,降低信贷政策灵活性。

TOP

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资项目杠杆率偏高,增大贷款风险

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平台投融资信息不透明。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提供担保的各级财政情况差异较大,各级政府可能拥有多家投融资平台,它们相互间的控股关系以及对财政真实的依赖程度都很难判断,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银行难以对政府偿债能力作出准确评价。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可能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三是由于项目资本金下调,投融资平台借贷的杠杆率提高。以银行8%资本金比例为例,其杠杆率约为10倍,如果投融资平台除20%项目资本金外全部依靠银行融资,即投融资平台的杠杆率为4倍,则整个投资项目的杠杆率为40倍。四是在宽松的信贷政策下,为了撑大信贷规模,银行除了将资金贷给优质客户外,一些边际的贷款人同样获得了信贷资源。银行为了最大化盈利,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松对劣质客户的信用考核,增加了贷款违约风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