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可郑百文上市筹集的资金,竟被公司领导非法拆借,监督制约何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责任制度,可郑百文在没有一份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情况下,投巨资在全国各地盲目设立了40多个分公司,最后成为背不起的“包袱”,科学决策何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可郑百文的分支机构一盘散沙,为完成销售指标不惜购销价格倒挂,高进低出,最终关门歇业,并留下4亿多元的未收账款,科学管理何在?……种种事实表明,郑百文建立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只是一个为达到上市目的伪装出来的“壳”。 可怕的是,抱有像郑百文一样的想法,或者正在仿效郑百文做法的企业,在现实中还不少;千方百计上市只为圈钱,募集资金盲目投资,随意挥霍,把改制、加强管理抛到九霄云外,丝毫不考虑资产的增值和投资者回报……,郑百文事件,给这些企业敲响了警钟,“纸包不住火”,“谁种下的苦果谁来吃”。

TOP

  (三)必须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 按照我国的《公司法》,企业不能清偿债务就应该破产。ST郑百文资不抵债,但不让其破产,也不被摘牌,与ST郑百文一样,还有50多家ST、10家PT都不被摘牌,在传出ST郑百文破产时,还有不少人炒作其股票,从而在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上又创造出了一个ST不败的神话。 ST之所以不败是由中国市场特殊性决定的。首先,按国际惯例,上市公司摘牌与否是由市场决定的,即交易清淡或几乎没有交易,且股价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的公司股票将被摘牌。但我国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无论什么股票只要不下火线,都有人做庄炒作。其次,国际成熟市场证券交易层次分明,交易方式多样:一只股票如不适应所在层次的交易可以转移到下一层次进行交易,如不适应集中交易也可以转为场外交易或柜台交易,反之亦然。而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层次单一,上市公司非生即死,没有回旋余地;交易方式也相对单一,主要为集中交易,柜台和场外交易形同虚设。再次,壳资源紧缺,借壳上市者大有人在。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最市场化的股市同时又是最有计划性的股市。说其市场化,是指任何符合条件的投资者,都可以在一级或二级市场任意选择投资对象并有相对完善的退出机制。说其计划性,简而言之就是行政手段操纵市场—— 在一级市场实行额度控制和指标分配;在二级市场实行政策救市;在市场监管上没有淘汰制度。一方面ST们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新股发行供不应求,上市公司资格成为紧缺资源,从而众多没有上市的企业借助壳资源重组上市则成为其进入股市的捷径。最后,摘牌容易造成社会安定问题,如ST郑百文,其股民有10万之众,政治因素使得管理层难下决心。

TOP

  但是没有退出机制带来的问题不少,一是使得上市公司没有“下岗”的竞争压力;二是如前所述使得上市公司不注意经营风险,胡乱决策,盲目扩张;三是使上市公司亏损面扩大,ST、PT队伍不断壮大;四是滥用资产重组、把资产重组变成了“账面游戏”,既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不利于企业重振生机。ST不退出股市的解脱办法是实行资产重组,不排除有的亏损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获得了生机的事实,但从很多ST公司重组的后果来看并不令人满意。ST中华1999年以解决境外银行债务为突破口,与大部分债权银行签署减债契约进行消偿,取得3.66亿元债务重组收益,使公司由上年每股亏损“暴富”成每股收益高达0.417元,并以96.63%的净资产收益率名列深市首位。好景不长,ST中华半年后便重新陷入亏损的泥潭,2000年中期亏损额高达6478.12万元。ST黄河科技1997年、1999年两度重组,翻来覆去地演出“扭亏后复亏”的闹剧。近3年来,实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资产重组事件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其中1997年216起,1998年705起、1999年1110起,估计2000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资产重组不仅成为了ST公司的必由之路、而且成为了上市公司的家常便饭。许多上市公司一次又一次地抛出资产重组的绣球,同时却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的“变脸”戏法,实在让投资者找不着北。厦门国泰3年重组30次,换汤不换药,结果使企业一度全面停顿。1998年,36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较大资产重组,其中有123家利润出现负增长、29家亏损,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重资产重组之名而轻产业组合之实,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提高。

TOP

  许多企业企图通过资产重组的“账面游戏”来“做”业绩以摆脱困境,但这种做法只能是权宜之计。虚假重组的结果除了败坏社会风气和扰乱市场秩序之外,对企业本身绝无任何益处,反而白白错过了重振生机的机会。五是强化了政府对上市公司和股市的干预。因为资产重组基本上是政府行为,或体现政府的意图,例如ST郑百文之所以不被破产是因为有郑州市政府的支持,新的重组方案郑州市政府为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3亿元债务作担保,也反映了这次重组是政府的推动。总而言之,证券市场没有退出机制,既不利于企业的真正改革、转制,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郑百文事件之后,舆论对建立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呼声更高,2001年2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这是顺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证券市场法制化的又一重大举措。随着股市退出机制的建立,ST和PT压力加大,重组步子会加快,优胜劣汰的机制真正发生作用,ST不败的神话有望打破。

TOP

  (四)银行在支持上市公司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时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中国建设银行郑州分行在郑百文的大起大落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有建设银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郑百文上市初期才得以迅速扩张膨胀,后来又是建设银行要郑百文破产还债,此路不通时,又是信达和中和应泰等公司的有关领导设计了上述重组方案。当然在郑百文事件中,建设银行的损失不轻,如果重组方案实施,建设银行有望回收6亿元,代价是豁免郑百文15亿元债务,资产回收率不足30%。

 

 由于商业化改革,各大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上市公司、国有大企业是被争夺的重点。在这场竞争中,银行应该抛弃传统的经营理念,不能认为向国有大企业贷款就安全,不能为了笼络大客户而对其资金需要有求必应,尤其不能犯建设银行郑州分行那样的错误,已经发现郑百文的承兑汇票回收难时仍然长时间大量向它提供贷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永远的竞争优胜者,国有大型企业也不例外,银行必须对自己发放的每一笔贷款承担风险。对于那些贷款决策严重失误,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应该追究其责任。

 

 推动资产重组往往是银行盘活不良债权回收贷款的重要措施,但银行在资产重组中也同样面临风险,资产重组结果如何既关系到旧贷款的回收,也关系到新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在郑百文重组方案中,郑州市政府为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3亿文债务作担保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建设银行是否面临新的风险?银行需要为资产重组出谋划策,但银行不能为“账面游戏”的资产重组做绣,银行始终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

TOP

进来 转转

TOP

来兜一圈儿

TOP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