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私募基金价值性蜕变
下一主题:保险资金首季投资总额达1.41万亿
返回列表 发帖

复杂而微妙的私募圈子:相融相轻

制度使他们相融合,共同期待做大市场亦使他们相融合,而以个人声望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又使他们相斥相轻。
这,就是复杂而微妙的私募圈子。
深沪模式
“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私募基金发展水平依次递进,深圳模式肯定将成为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的方向。”深圳一位知名私募基金管理者分析认为。
在私募圈子,两个向深圳聚集的现象引人关注。
“私募”的核心在于“私”,其背后是一个个私募基金创始人,这些“私人”一直是私募圈子的核心。国内声名正旺的私募大佬:赵丹阳、刘明达、杨骏、康晓阳、钟兆民、但斌、林园等,都汇聚于深圳。
上海私募群体涌向深圳发行证券投资信托产品。2007年3月30日,深国投.景林丰收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立,发起人是上海市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去年10月底,上海景林还通过深国投发行了景林稳健证券投资信托。
类似的还有上海市涌金资产管理公司,已通过深国投发行了两期亿龙中国证券投资信托;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推出了深国投.睿信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上海私募为何要舍近求远?主要源于沪深两地证券投资信托产品模式不一样。业内将之简单概括为“保底”与“不保底”的区别。
深圳模式的特点是,私募机构在其中担任投资顾问角色,除了吸纳投资者资金外,私募机构自己也要投入一定比例资金,私募机构收取投资顾问管理费和超额部分一定比例奖励,一般是20%,投资者分得大部分超额收益,私募机构不承担保证本金的责任。深国投和平安信托主要采用了风险共担的模式。
而在上海,上国投和华宝信托所采取的模式则要求私募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投入资金作为保底资金,并承担投资者本金的责任,在保底的模式下,私募机构获得绝大部分超额收益,与深圳模式在超额收益分配上正好相反。
一位上海私募基金人士表示,上海模式其实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私募,与以前券商集合理财类似,而不保底的深圳模式符合私募基金的发展方向。另外,该人士表示,一批上海私募通过深国投发信托,也是由于当前的牛市,投资者不满足于超额收益被私募机构分掉。
北京私募机构则处于更低的发展水平,绝大多数以投资公司、证券咨询公司、工作室甚至单纯的私对私的形式存在。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经理黄先生认为,北京甚至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私募基金,更多的是以私人投资公司形式存在的,通过在客户账户上操作的方式居多。
而私募向深圳模式的融合几乎是未来私募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共同做大下的融合
深圳模式是众多立志于做大,并活得更久的私募所优先选择的模式。“私募市场做大,需要有更多的参与者,我们欢迎竞争,竞争使我们进一步提高运营水平,整体私募水平提高了,更多的投资者才会选择私募。”明达基金创始人刘明达分析说。
刘明达认为,在共同做大市场的背景之下,私募的投资模式、投资理念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融合,价值投资必须真正成为私募的核心投资理念,私募不断做大才更有希望。
北京与深圳众多公开通过信托发行理财产品的私募基金,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部分几乎代表了中国私募的两极。“深圳很多私募在坚持、实践价值投资,北京、上海则在投机。”深圳一位知名私募人士认为。而这两极的融合可能是私募市场做大的期望所在。
在北京,私募基金显得更为低调,但又更善于采用灰色的操作方式。京城私募基金更多的认为沪深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主力市、消息市,因此把关联这三个方面的信息作为重点。获得信息成为重要投资决策工具,这也导致京城部分私募基金除了正常市场技术分析外,还大力培植特殊的人脉资源,重要部门官员、各券商、基金公司职员、资金运作掮客等,甚至对他们涉及的会议、计划、资金流向等了解甚多,并以其中获得的信息作为投资的依据。
而事实上,深圳的一批私募基金的投资理念几乎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东方港湾但斌推崇“专注长期股权投资”、林园称“投资中国最赚钱的公司”、同威的李驰主张“快乐投资”、明达基金“寻找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导型企业,分享企业持续高成长带来的二级市场高溢价收益”等等。这些相对成熟的私募则开展了大量的上市公司调研,组织了较强的研发、客户服务团队,有着相对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
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周海认为,现在京城的私募基金也在慢慢转向立足于研究的投资方式,并开始尝试多种投资方式。
相斥相轻
“私募基金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之间会经常沟通,但永远不可能充分沟通。”深圳一位知名私募人士说。
私募机构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来自于两个方面,深圳一位知名私募人士说,一方面是,对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及其对市场影响的判断。这一方面,没有人可以完全分析得精确到位,大家相互沟通,都会从中得到启发。
事实上,去年上证指数到达1800点时,深圳的多位知名私募就坐在一起共同研判大盘的走向。
还有一方面的沟通则来自于对私募发展的制度方面的研判。上述人士表示,由于国内没有直接关于私募基金的法规,而这一点对于私募长远发展亦是至关重要,因此,业内经常会为此做些沟通、探讨。
私募是一个贩卖智慧的行业,尤其在当前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的初级阶段,个人声望几乎决定了私募机构的影响力。
赵丹阳因为最早与深国投合作“赤子之心”而成为私募公开、透明化先锋人物,一向自信、果断,而近两年随着大批私募通过信托走向前台,赵丹阳则又重新走向低调;近两年规模迅速做大,声名日盛的刘明达,则保持了一惯的自信与进取;李驰则从外表上透露出与其理工科出身不一样的艺术气质,他一直强调证券投资很简单,关键买到有价值的便宜货,就可以做到快乐投资;林园则保持了一惯的游侠特质,今年与深国投的“深国投.林园投资”证券信托产品,只是为了证明其高额的收益而走向前台;杨骏有着很多的经历,自信而深沉;但斌因为立志要做中国富豪的财富管家,经常一对一地沟通,使得其气质与其演讲一样煽情、自信。
一位私募业内人士评价,上述这些私募基金的旗帜性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从各人的内心深处,几乎都是相斥相轻的。不过,该人士表示,尽管利益所在,这些声名鹊起的私募旗帜性人物,从不会相互诋毁,而更多的是相互尊重。
参考新闻来源: 经济观察报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私募基金价值性蜕变
下一主题:保险资金首季投资总额达1.41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