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

  一、案例介绍

(一)案惊中外            

1999年1月10日,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广信)在中外债权人面前宣布将申请破产。1月1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吕伯涛对外公告,经审查,广信及其全部子公司广信企业发展公司、广东国际租凭公司、广信深圳公司等4家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境内外债务,符合法定破产条件,裁定进入破产还债程序,由法院指定的算清组接管破产企业。             从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广信关闭清算至宣布破产时的初步清算结果是:广信清产核资后的总资产214..71亿元,负债361.45亿元,资不抵债146.94亿元;其中境外债务高达159亿元,更有境外或有债务147亿元,涉及130多家境外银行和机构,事实上,到1999年4月15日申报债权期届满为止,广信共有540家债权人申报了债权,申报债权数额470.25亿元,其中境内债权人365家,146.84亿元,境外债权人175家,323.41元。估计破产后的清偿率不足5成。

  广信是我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更是多年来在国际资本市场最为活跃的重量级地方金融机构。它的破产是中国首家金融机构破产案,也是最大的国有企业破产案,同时还是首次涉外债务破产案。因而立即成为全球财经媒体关注的热点。香港的主要报纸以及《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西方报纸,都在次日头条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1月11日香港银行及红筹股大跌,12日红筹国企股继续大幅跌落,酿成一场小型股灾。多数驻外中资公司陷入信贷紧缩局面。

TOP

  二)“窗口公司”的魔力            

   回首广信的兴衰成败,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改革20年中模索建立的一种过渡性对外融资模式——“窗口模式”。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王歧山在1999年2月4日与国际基金经理谈话时提出这个概念:广信的信用既不是主权信用,也不是一般的企业信用,可称为“窗口公司信用”。在国际投资者看来,“窗口公司”信用的主要支柱在于政府背景与政府信用。政府加企业的“窗口公司模式”是转型时期的中国所独有。              中国对于“窗口“融资的探索始于80年代前期,当时,刚刚下决心走上对外开放之路的中国,对于出洋借钱还相当陌生。除了由政府出面获得政府双边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外,中国并不很熟悉获得国际商业性贷款和发债的路数与利弊。1983年10月,成立已近3年的广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国营金融企业,并拿到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同年12月,广信由“广东信托投资公司”改名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并成为国家指定的允许对外借贷和发债的地方级“窗口公司”。当月,即与日、美、英、法等国12家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获得1.36亿美元的信贷额度。一年后,又与24家欧美日银行签订协议,获信贷额度2.07亿美元。至1985年,上述协议的签约银行增至38家,信贷额度也增至3亿美元。期间,广信还为广东的沙角电厂B厂的国际融资提供了担保。这是亚洲国家最早进行的BOT实验之一。

TOP

                1986年秋,正当广信积极争取从日本获得债信评级,从而进入武士债券市场时,国务院下发了83号文件,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利用国外贷款工作分工意见。这个文件确认了广信作为对外融资的全国“十大窗口公司”之一的地位。就在文件发布后一个月,广信拿到了日本公社债研究所给予的AA-信用评级,并在日本成功发行了200亿日元为期10年的武士债券。1987年8月又在香港发行5000万美元的亚洲美元债券,至1988年5月又闯入伦敦发行了200亿日元欧洲日元债券。               1993年是广信一个很辉煌的年头。这年的3月和11月广信先后获得了美国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债信评级,而且是相当于当时主权债的评级。这等于在更成熟也更严格的欧洲债券市场拿到了高级别的准入证。5月,它进入欧洲美元债券市场,发行了1.5亿美元债券,11月再进入美国市场,发行了1.5亿美元扬基债券。

TOP

  (三)“关系经济”难长久              

然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充满变数。到90年代中期,中国利用国外商业贷款的整体性战略有所调整,中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一次或多次发行主权债,一些国家政策性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频频涉足于国际金融市场。“窗口公司模式”继续存在,但“窗口公司”已不再有当年的特殊地位。1995年以后,国家更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可自行举债,政府也不再为“窗口公司”进行担保,并决定对外债实行全口径管理。1995年的国务院25号文件,还决定对发债“窗口”实行“定期评审制”。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真正需要用汇的项目和企业也不再满足于由“窗口公司”横亘其中的融资方式,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等方式开始起步。               广信这样的“窗口”自身也有了量与质的变化。作为一家自身发展模式不清的大型信托投资公司,它在80年代还主要是具有相对独立也部分听从广东省政府调度指挥的融资机构,到90年代以后,已经发展成具有集团公司架构的自主权极大的大型金融财团。1994年5月,广信总裁黄炎田的照片登上了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画面上,50多岁的黄炎田舒适地靠在凌志轿车的后排座上,容光焕发,踌躇满志,头上正顶着当期封面大字标题:“红色资本家”。此时的广信资产已经可以百亿元计。

TOP

                整个集团公司迅速膨胀,资产状况极为庞杂,按该公司自己的介绍,广信投资参与了3000多个项目,进入金融、证券、贸易、酒店旅游、投资顾问以及交通能源、通讯,原材料,化工、纺织、电子、医疗、高科技等工业生产的几十个领域。又特别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倾注巨资,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地主。这样的资产状况,以及当时的金融和房地产收宿形势,本应使人担忧,然而由于能够循权力经济之途,靠“关系”办事,黄炎田无需证明公司的盈利能力。                1996年下半年开始,由广州最高的63层的广信大厦包装的广信,表面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实际上某种败迹开始露头。这年底,广信下属的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李骥被革职接爱审查,不久又因经济罪嫌转辅,深圳分公司的巨额债务随之曝光(2000年9月深圳中级法院以受贿、违法放贷款罪判处李骥有期徒刑15年)。1997年中,在广信高层任职10年,担任总裁职务长达7年的黄炎田,也终于离开了自己参与缔造的广信,并在1998年秋被扣留审查。

TOP

    (四)回天无力              

 从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中,广信仍在海外金融市场奔走,筹划新一轮发债或银团贷款,但主要动机不是为了投资项目而是借新还旧,主要方式是借短还长,借高(息)还低(息)。与对外借债还债同步的紧急任务另有一桩,就是公司内部专门派员到资产流失严重、坏账成堆的下级公司直接催收债务。1998年是广信的还债高峰年,(广信发行17次企业债务,其中9次已到期)公司及两家下属金融性公司需偿还外债逾10亿美元。而因公司长期经营不善之内忧,加上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之外患,巨大的支付压力已使新上任的管理层寝食难安。进入8月,资金调度会更成为公司最重大、最紧急、也最频繁的一种高层会议。1998年10月6日,由于清偿能力不足,无力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广信被中国人民银行下令关闭。 关闭之后3个月的清算发现,广信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再也无力回天,逐于1999年1月10日正式宣布申请破产。  

TOP

       二、 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国有体制的弊端。广信建立于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的20世纪80年代初,自然具有一般国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弊端,赚钱是国家的,亏本也是国家的,企业不承担责任。在90年代初以前,利用沿海开放地区和特区的特殊政策,利用政府背景和政府信用,广信尚能辉煌一时,随着90年中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信昔日的特殊地位不再,需要凭真本领生存发展时,则显得难以有所作为。同时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权约束不力,企业内部人控制,领导权力不受制约,盲目决策、非法经营失去控制,最终产生的恶果还得由国家承担。

TOP

  (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经营管理极度混乱。             

  广信发展10年之后资产已经可以百亿元计,1994年广信参与3000多个项目,进入几十个领域,资产多元化和投资组合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当时一位在香港工作的美国银行家就提出怀疑:“他们有什么能力经营如此复杂的投资组合”?事实上,广信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没有重视资产质量的提高,经营管理极度混乱,各类企业纷纷加入广信门下,图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或拉大旗作虎皮,打着政府窗口公司属下企业的旗号蒙人,而广信也采取来者不拒、广罗门人的政策。所以在实施关闭时,其下辖多少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分布在何处,法人代表系何人,连管理层自己也搞不清楚。以往正式介绍,年投上有案可查的公司是36家。关闭之初,二级公司领导自查后上报统计的数字是105家,而经3个月调查,落实广信在海内外枝枝桠桠的子公司竟多达240家。广信的资产负债也是一笔糊涂账。关闭之初,公司管理层根据账面掌握情况,称公司净资产为17.6亿元,公司资产负债比例是95%,似乎资不抵债仅因流动性不足。但经清算组3个月清查并经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核查,发现该公司资不抵债147亿元,资产负债比例高达168%。在所欠的 几十亿美元债务中,半数为违规借贷,其中还有4笔为违规公开发售的有价证券,共计4.19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广信在港两家公司借入的近10亿美元债务。

TOP

       (三)“关系经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广信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一家享誉世界的金融财团,除利用“窗口公司”招牌之外,靠的就是政治背景和人情网络。“关系贷款”、“关系额度”、“关系审批”……,由于“关系”可靠使得中外利益圈中人趋之若鹜。广信关闭之后,一位西方银行家谈及此事之时说,他相信在中国办事关键是靠关系,而广信背景庞大,手眼通天,有的是“关系”。仅凭黄炎田取得特许经营执照的那种超常速度,仅从广信拿到海外融资额度的特殊便利,就足以使人在惊叹之余领会其特别魔力,从而消除对这家企业还债能力的怀疑。事实上不少向广信放贷的债权人并不要求广信提供关于公司经营状况的全部资料,也不进行资信调查。他们的信心或是来自与领导人握手,或是凭借没有法律效力的“安慰信”。“关系经济”或如西方所说的亚洲“裙带资本主义”,可以使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顷刻一无所有,正象1997年金融风暴来临,亚洲的“裙带资本主义”立即土崩瓦解一样。广信靠“关系经济”发家,“关系经济”也把广信拖入了万丈深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