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198
- 帖子
- 347
- 主题
- 124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据了解,证监会2005年12月15日向各地证监局下了特急文件,要求他们督促辖区证券公司12月21日之前严格按照《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方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对截止到2005年11月末的数据进行测算,并通过监管信息系统上报结果。
“证监会这么着急,是希望尽快在测算数据基础以及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修改完善《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方法》,以便能在2006年1月1日配合新《证券法》正式施行。”广东一证券公司老总对记者谈道。但新的计算方法可能会使券商的家底更加破败,甚至会影响新办法的实行。“我们直到本周三(1月4日)还没有接到要正式颁布实施的通知。” 谁受得了真实数据? 特别处理:测算办法规定了39项需要扣减的风险调整项目,并明确了各项的扣减比例,其突出特点就是要求更加严格。但是这种严格也点中了券商的“软肋”。
一家证券公司高层担心地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像对证券、基金、期货公司之外的股权投资需扣减80%,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其他长期资产扣减100%等这样的规定,一旦实施将大幅减少一些证券公司的净资本。 有关资料显示,10月券商上报的净资本情况为平均每家公司1.89亿元,其中最高的净资本40亿元,最低的为-75亿元。如果按照新方法测算,证券公司11月份上报的状况更加惨不忍睹。而2006年1月就要实施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监管标准,净资本多少将决定证券公司所能从事的证券业务及规模大小(如单项承销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券商净资本的2倍)。
据悉,为了使证券公司“讲真话”,监管层精心布置:首先,规定要求证券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应对净资本计算结果签署书面确认意见,并对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及时性负责,否则将追究责任;规定还要求公司聘请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月度净资本计算表进行专项审计,监管部门也经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一位券商财务部负责人则表示,目前管理层已基本摸清各证券公司的底数,数据操纵的空间并不大。而且,普遍作假使券商报表数据太好看,可能会促使管理层提早实施更严格的风险监管指标,反而得不偿失。
另一证券公司总经理认为,“讲真话”的好处是,管理层很快会知道新政策下有多少证券公司能过关,如果过关的数量太少,管理层肯定要力促券商达标。
就这几天上报数据的情况来看,管理层已经做了些妥协。有券商人员透露,征求意见稿中,固定资产100%从净资本中扣除,但因券商上报的数据太难看,最后管理层和券商协商的结果是,房产可以算50%的净资本(以前老的规定算60%),并且网上报送系统实际上已这样操作了。证券公司猜测今后不排除管理层还会根据市场反馈微调净资本计算依据。
券商可将借入的次级债务按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也可算是最现实的手段。根据该规定,委托理财机构债务进行次级债转换后,证券公司可在全额扣除已亏损部分并足额提取跌价准备后的净值基础上,按照到期期限,以不同比例计入净资本。
但中原证券董秘梁锦宝认为,这种增加券商净资本的手段只适用于个案,因为主动权一般并不掌握在券商手中,关键要看债权人、股东的态度。 胡萝卜大棒齐下 “虽说管理层会力促券商提高净资本,但这些手段是很有限的,大部分券商短期都难以有较大程度受惠。”一经纪类券商总经理谈道,“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目标的紧迫性决定了管理层不可能等到大多数券商达到理想净资本标准后才严格实施该规定,因为管理层实施该规定的本意也就是希望更加关注券商净资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持续达标。”
他解释到,管理层为此精心设计了预警机制,如经纪类公司最低的净资本要求是2000万元,一旦低于2400万元就要预警,要求公司采取限制高风险业务等措施提高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水平,限制分配红利等。这会让所有现在即使达标的证券公司也都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该指标是随业务发展动态变化的。
据悉,管理层也会为券商努力达标创造一个积极的监管环境,如有关规定指出,证监会可根据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整改成效对次级债可计入净资本的比例进行动态调整,这无疑能大大刺激证券公司争当“好学生”的动力。另一方面,管理层也下达了最后“通牒令”——2006年10月31日前仍没有达标的证券公司将面临关闭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