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海通弃壳锦州六陆 东北证券接盘
下一主题:券商公司治理渐入正轨
返回列表 发帖

10年后六成以上券商将被淘汰

截至昨日,尽管银河证券尚未拿到监管部门关于其重组方案的最后批复,但市场仍旧预期,该公司的重组和挂牌有望在10月的最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消息人士透露,另外几家证券公司的整改方案也将于同期得到答案。
10月底,券商综合治理大限将至。在银河证券重组和另外几家证券公司的整改方案尘埃落定后,始于2004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工作也将告一段落。
初步完成整顿后的中国证券业必将面临一个竞争主体更加多元,环境更加复杂的市场格局。行业内部的整合还将继续,来自银行业和外资的“挤压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
大券商时代来临
“与其说是一个结束,不如说是一个开始”,一位证券行业资深人士这样评价“10.31”对于券商治理的含义。证券业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估计,中国在十年之后,应该出现5—6个占领市场份额共60%以上的大型券商,目前券商中的三分之二应该被淘汰出局。
行业的综合治理以及市场竞争已经使得行业的集中趋势日益明显。中信、广发等优质券商在治理过程中,从网点、业务范围,净资本等各个方面大大提升了自己。进入常规监管时期后,类似的优质证券公司将凭借政策优势、自身的竞争实力获得更快的发展,加速形成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
根据46家券商在银行间市场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年报,券商净资本总额449.38亿元,前二十名的券商净资本就占到73%。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梁静表示,部分证券公司已明显表现出行业龙头特质,其资本实力、网络优势、创新能力以及好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能力都更加明显地得到体现。可以预期,证券业务将通过公司之间的收购兼并集中到实力强、经营规范的公司手中。
银行:向资本市场扩展
一个行业的治理不可能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进行,就在中国证券行业积极整顿时,其身处的大环境也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如果说一两年前,大家对金融行业综合经营的前景还是“雾里看花”,如今这条道路却前所未有的清晰。
五大国有银行中,除了农行,工、中、建、交都已在香港或是内地上市,与上市前不同,如何满足投资者需求成为了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改变过于依赖存贷差盈利的单一模式、寻求不同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在证券市场和券商放手一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全面进入国债、金融债和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品种的发行和承销市场,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不断增长,而商业银行在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的销售工作都有先行优势。此外,各大银行都成立了自己的投行部门并不断加大该部门的投入。
与国内的证券公司相比,商业银行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工行为例,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行公司银行客户总数超过250万,其中包括约57710名贷款客户。这样的规模优势是集目前整个证券行业的合力也无法企及的。
外资投行:垂涎高端业务
2006年底,我国金融行业将全面开放,也意味着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渠道将更加通畅。
外资对国内券商的“觊觎”是由来已久的。高盛证券、瑞银证券、里昂证券和大和证券已经进入中国,摩根借助中金更早进入,美林、花旗和野村等其他海外大行也在寻找机会急于进入中国。在证券市场开放后,以实力、经验和制定规则为背景的欧美券商,必然要全面进入并逐渐在高端业务上做大,并占有优势。
国内券商和外资券商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以下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透露,证券公司今年上半年全行业营业收入231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统计显示,这也是中国证券行业有史以来最好的表现。而与此同时,高盛集团公司在2006财年前两个季度的净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 204.4亿美元和50.4亿美元。这就意味着,高盛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规模是中国整个证券行业的4到8倍。
日本、韩国等证券市场在开放后,其市场份额逐渐被欧美投行占据。虽然有专家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情况不可能与韩国、日本相比,外资不可能在这么大的市场上形成垄断,但他们在高端市场对本土券商的挑战是无容置疑的。
瑞银、花旗在内的国际大行在争夺国内高端客户中已经打开了“富人争夺战”。“我们主要侧重于高端客户,而不仅仅是面向大众,没有必要设太多的网点来针对大众市场。”瑞银集团亚太区行政总裁Rory Tapner说。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海通弃壳锦州六陆 东北证券接盘
下一主题:券商公司治理渐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