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三代投资银行梦 如今本土化人才坐享其成!

三代投资银行梦 如今本土化人才坐享其成
MBA圈子里盛行一段俗语:如果你爱他,送他进投资银行吧,因为那里有高薪;如果你恨他,也送他进投资银行吧,因为那里没有休息日。

投资银行准入门槛高,“没有休息日”是有点残酷,但是年薪起步15万,不能不说是个“贵族职业”,于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觉醒的人们采用海外读MBA,境外发展,境内腾达的“迂回”战术,为的就是端上投行金饭碗,十年一代,如今已经走过了三代人……

第一代 代表人物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同年加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1995年,加入新加坡Macquarie银行,担任企业财务部联席董事。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MBA教育如火如荼,已属学术主流的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在国内刚刚白手起家,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经济条件能付得起高额学费攻读美国MBA的家庭实属凤毛麟角,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是先读容易拿到奖学金的理工科或经济学专业,然后摸索着转学应用管理类学科,再摸爬滚打进入华尔街。

尽管华人的才智和勤奋在华尔街有口皆碑,但由于历史、文化、兴趣和信仰的差异,中国留学生要想在华尔街出人头地并非易事。谢国忠这代人在进入金融界之前几乎都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步入华尔街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在布满荆棘的陌生世界中趟出一条新路,没有足够的雄心、胆识和毅力是做不到的。十几年过去了,依然留在华尔街的第一代人并不少,但迅速脱颖而出的却不多见。

TOP

第二代 代表人物孙永红,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副总裁

1980年至1987年就读于北京外经贸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87至1989年间任北京外经贸大学经济学讲师。1994年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获MBA学位。之后在高盛公司债券部、债券资本市场部及投行部任职8年。现任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副总裁。

90年代MBA教育作为一块盛行美国的投行敲门砖而受到国人关注,不少人像孙永红这样大学毕业后,先在国内工作几年,然后自费或贷款到国外攻读MBA争取进入华尔街金融圈。但是去美国读MBA是一种投资,顶尖商学院通常没有奖学金,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是以考试能力出名的,文理学院、工学院和农学院都能看到他们的佼佼身影,但在以案例教学出名的商学院,中国学生并不受青睐,即使被录取,处境也艰难得多,日后毕业在美国就业市场和公司晋升方面也不时要吞下不公平竞争的苦果。

第二代中的许多人出国前已有在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的工作经验,对西方经济理论、管理体制和金融事务都有所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力。但美国移民政策不断缩进使得在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而当他们回国发展时,大多对工资或职位预期过高,难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一位美国顶尖名校毕业的MBA曾抱怨道:“和国内MBA毕业生挣同样的工资,那我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国外的贷款呢?”

TOP

第三代代表人物:汪蕾 雷曼兄弟公司实习生

汪蕾曾在大学毕业后和同学共同创办金融信息公司,在积累了两年实际管理经验之后,准备申请沃顿商学院,同时得到北大国际MBA(BiMBA)的录取随即就读。半年过后,美国名校的申请尚未见分晓,却已得到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在东京的暑期实习机会。

近几年,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快速发展,进入急需人才的黄金时机,他们直接招聘中国本土人才,因为本土人才除了拥有出众的个人素质外,还熟悉国内情况,入职后稍加训练就可以迅速开展国内业务。2004年秋季,摩根士丹利首次在清华经管学院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了专场招聘咨询会,汪蕾也是在等待国外申请结果的半年间,利用国内MBA项目的资源,率先达到她原本国外毕业后的目标。

第三代人像贵族一样“坐享其成”:不出国,就享受华尔街金融巨头的专场招聘会。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直接的途径达到前两代人要花上5年,甚至10年的心血才能达到的目标。国内MBA教育的成熟让出国攻读MBA不再是步入顶级跨国金融机构的先决条件。本土MBA人才的最大优势就是更为了解中国的改革进程,那些辛辛苦苦游回来的“海龟”们往往对离开的这三五年间中国发生的变化即便不是全然无知,也通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连生存的环境都陌生了,还谈什么游刃有余?

后记:三代人为了一个投行梦,走过了不同的道路,有披荆斩棘的艰辛,有机会初现的愉悦,还有大门敞开的舒畅,或是我们的缩影,或是我们的楷模。而随着国内MBA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投行之路越走越笔直,1999年以高盛为首的华尔街投行首次在中国招收实习生,随后各大欧美投行相继在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召开宣讲会,直接招募本土人才,两年间,渣打银行在中国的员工翻了两番……一位在北美著名商学院读了一年的MBA学生转学回国读中外合作MBA项目,他认为读MBA不但要学习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还要积累广泛的校友资源,既然日后在国内发展的决心已定,那么国内就读MBA可以直接建立一个立足本土的人际交往平台,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出国读MBA已经不再是步入顶级跨国金融机构的先决条件了。

TOP

返回列表